扫一扫进入手机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社区时事

郑滨耀: 反思终身教职经历回顾美中教育交流

2021-10-13 09:35:00
反思终身教职经历回顾美中教育交流Reflection on Tenure Experience andU S - China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郑滨耀1997年8月的一
反思终身教职经历回顾美中教育交流
Reflection on Tenure Experience and
U.S.- China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郑滨耀
 
1997年8月的一个晴天,我驱车400余英里,从中南部的孟菲斯来亚特兰大应聘报到。随车携带的有一个上课用手提箱,那是青年数学教师常永彪赠送的礼物。常老师来自南开大学,曾为我上初中的女儿辅导数学。他用解题的不同途径讲解数学的逻辑思维,就像现在中国的网红教师李永乐作科普讲座一样。那个带有密码锁的咖啡色手提箱,寄托着这位朋友对我新的教学生涯美好的祝愿。

那时没有GPS,我凭借地图估算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通知还不曾谋面的房东—来自河南郑州的年轻人云峰先生。肯尼索州立大学位于I-75高速公路佐治亚境内的271出口处,我们相约在附近的TEXACO加油站见面。当夕阳西下,我抵达那个加油站,热情的云峰先生已在那儿等候了。出发前两天,导师戴安·霍更博士和亨利·卓海伦博士为我饯行,送我踏上美国师范教育的路途。
终身教职 Tenure Experience

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轨道”(Tenure Track)是一个激励发展的教师系列,但能否成为终身教授,还取决于终身教职评审的结果。于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员,前五年必须实现的目标就是晋级并获得终身教职,否则另谋高就。

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和工作动机分为成就驱动(achievement oriented)和操演驱动(performance oriented)。前者为事业而努力,后者为好评而表现。我欣赏前者,觉得为评审而工作没有意义,而做好了工作则不担心晋级和终身教职。怀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展了教学、科研、服务全方位的工作。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华人,要在美国大学站稳脚跟,除了努力没有捷径。

教学方面,我有英文基础和在孟菲斯大学做临时教员的经历,还算驾轻就熟。第一学期,我教三个本科班,并指导四名师范实习生。我教的“青少年发展”每班三十人已满员,但还有近二十名学生等待注册。这时系里所有教员的排课已满,系主任安·史密斯博士为之着急。我对她说,我在中国教的都是四十多人的大班,我的班可以接纳更多的学生。校报记者前来采访,“教育学院教授乐于大班教学”在校园传为佳话。

对于教育研究,做学生时我已略有体验。毕业前一年,导师戴安·霍更博士鼓励我以课程论文参加所在地区的教育研究会议。那次,孟菲斯大学教育学院安排了一辆中巴,几位导师带着我们三名博士生,前往南部的新奥尔良参会。我就外语教学中的情景设计作了发言。会后我们游览了新奥尔良延绵的海滩,还到市中心的“法国城”(French Quarter),品尝可口的辣味海鲜(Cajun Seafood)。

有那次参会的经历,当收到东南教育研究协会的会议通知,我即结合所教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拟定了“文化的异同—中学教师应了解的知识”论文提纲,发给了会议组委会。
 
1998年春,美东南教育研究协会年会在亚特兰大举行,我的演讲引来三十多位中学教师,就多元文化教育展开热烈的讨论。随后《中学教育》杂志编辑找到我,约我将演讲整理成文送他们发表。文章刊出后不久,肯州大校长Dr. Betty Siegal给我发来热情洋溢的邮件,对我结合教学做研究予以肯定和赞赏。

稍后,我收到“1998华盛顿美中教育论坛”的参会邀请。毕业前,我为 “比较高等教育”课程写的关于中美师范教育改革的中文论文,与会议主题吻合,我以那篇论文参会,于是就有了《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收录的那篇文章。这些作品成为我科研起步的开篇,也被收录到美国教育人才信息库。

在教学与研究的同时,我参加了校内各种“教授治校”委员会:系招聘委员会、院优秀奖评选委员会、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规章委员会、还有校亚洲研究小组等。1999年秋,我担任中学教育系教育学硕士学位专业委员会主席,那是我承担的第一个服务型领导职务。

2000年,我迎来终身教职三年中期评审。系评审委员会主席来信,在肯定我的教学、研究、服务之后,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缩小研究领域,突出与我的文化背景相关的比较研究,并制定长远的研究规划(research agenda);二是减少校内服务性的参与项目。这些建议极具建设性,字里行间传递着委员会对一名新同事的期待和关爱。

那年秋天,我收到一封特别的邀请信—应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邀请,由美国教学标准委员会和美国“人民大使项目”(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联合组织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将于2001年访问中国,邀请我作为正式代表参加。我将邀请函转给新任系主任Dr. Marjorie Economopoulos,很快得到了她的回复:“祝贺你入选国家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学校将承担一切费用,这期间你的教学工作系里将另作安排。”

2001年5月初,来自全美各地的二十多名代表(中小学优秀教师、大学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在旧金山聚集,作为期三天的访华培训,之后飞往北京。中国国际旅行社做了周密的接待安排。

在北京,我们参观四合院,在居民家中午餐,体验中国的民俗文化。接着参观北京琉璃工艺美术厂,游览天安门、故宫和长城。重头戏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2001中美教育论坛”,我作了专题发言,还充当了会议翻译。茶歇时我还见到了前来参会的华中师大外国语学院领导--我读本科时外语系的几位老师。

之后代表团前往南京。我们参观学校和社区,还拜谒了中山陵,参观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蒋介石作战指挥室和“美龄宫”,并游览了南京夫子庙和长江大桥。这些安排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博大的胸怀。

在南京大学行政楼,我们与当地的高中校长和教师座谈。代表团中一位教师提问:“在美国,我们常为家庭贫困的学生着急。他们中的行为表现问题多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关。请问中国的情形如何?”一位重点高中的女校长介绍说:“我们没有类似的问题。相反,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支持。”中美文化差异在教育中的体现,给美国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上海,我们与爱好天文的高中生用英语交谈,观赏黄浦江外滩璀璨的夜景,还欣赏专为我们安排的文艺演出。最后的活动是参观静安寺,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圣殿,一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我跟随进香的人群,在观音大佛前奉上一柱线香。望着袅袅升腾的香云,我默默祈祷:天佑祖国繁荣昌盛,愿中美两国人民和平友好,世代相传!

访问前后一个月。我领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美双方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合作交流的热切愿望,传递着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也鼓励我为之尽绵薄之力。我是代表团中唯一的华人,也是佐治亚州的唯一代表。总结会议上我问领队:“你们是怎样选择了我?”她回答说:“是基于你的背景、经历和专长(background,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访问圆满结束,有的代表随即返美,有的留下来旅行。这时已是肯州大的暑期,我前往武汉,应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孙绵涛院长之邀作短期讲学,之后回到江汉平原上的老家天门,看望久别的亲人。

回到美国,我不必办理任何差旅手续,学校直接为我支付了8000多美元的代表团账单。教育学院副院长Dr. Beverly Mitchel 高兴地对我说:“滨耀,你是今年肯尼索州立大学的明星!”

一年后的2002年秋,我任教五年期满,顺利通过评审,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佐治亚州高教系统终身教职。

系主任找我交谈,她向我表示祝贺,还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化问题。她微笑着说:“看了你五年工作的全面总结,我为你高兴,也为你难过!你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参与接待来访的中国学者,参加亚特兰大多元文化演出,可你不曾与我们分享这些呀,你应该学会推销自己!”

系主任的忠告让我反思。我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做好工作但不张扬是我恪守的处世之道。辜鸿铭先生将中华文化描绘为含蓄内向、博大深沉,而美国文化外向直率,甚至张扬。我研究文化差异,崇尚文化交融,看来应该尝试实践了!
美中教育交流 U.S.- China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2001年夏天,肯尼索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来了位华人院长万毅平博士。万院长带来美中两国官方认可的美中教育联合会,他本人担任联合会主席,教育学院前院长安·史密斯博士担任执委会主任,我和另一位华人教授欧阳荣华博士担任副主任,分别负责国际学术会议和汉语水平考试,国际教育处的Dr. Dan Paracka 任联合会顾问。

从2002至2007年,在美中两国密切合作的氛围中,我作为美中教育联合会学术会议负责人,在本校组织了三届联合会国际学术年会,并受万毅平院长之托,代表联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西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筹办国际教育论坛,还创办了会刊《美中教育》。欧阳荣华博士主持的汉语水平考试推动了美国东南地区的汉语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2003 美中教育论坛上。中间是Dr. Ann Smith

联合会还作为肯尼索州立大学与中国国家汉办之间的桥梁,为肯州大孔子学院的建立作了细致的筹备工作。后来,随着教育学院领导更迭,美中教育联合会总部迁往佐治亚南方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时任南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Dr. Cindy Chance任新的联合会负责人。

参与孔院筹备,我有幸认识了肯尼索州立大学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柏瑞·莫利斯博士(Dr. Berry Morris)。应莫利斯博士之邀,我前往校长楼参加孔院筹备会议,并为他翻译来自中国国家汉办的中文信件和孔子学院总部文件。莫利斯博士是一位非裔学者,曾到清华大学短期学习中文。他运筹帷幄,思维敏捷,果断抉择而不失缜密,而且为人谦和,是我遇到的美国高校杰出的领导人。


中国画 《万里长城颂》

2009年春天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庆典隆重举行,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和佐治亚州州长前来致贺。我作为嘉宾出席,因为典礼有一个特别节目:肯州大教授郑滨耀赠送中国画《长城颂》。

那是我在田纳西州长学校国际研究分校教中文班时,一位来自香港的高中生带来的礼物,她说是她爷爷的作品,爷爷要她将这幅画送给教她的老师。画面长达二米,巍峨的长城蜿蜒于丛山峻岭之中,苍松翠柏间一首遒劲的题诗跃然纸上。主持人请我展示画作并作介绍,我朗诵了题诗的英译后说:“这幅画出自中国香港的一位老画家,我珍藏了许多年。今天,我找到了属于它的家!”

肯州大孔子学院成立后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我作为特聘教员参与,包括为中国教育培训班作系列讲座。浙江农林大学赴美研习班、广西教育管理进修班,就是那时熟悉的。

2012年春,我接到柏瑞·莫利斯博士的电话,说我赠送的那幅中国画经过装帧,现在展示在孔院新办公楼的大厅里,请我前往拍照,作档案保存。几年后莫利斯博士离开了肯州大,他亲手为我拍摄的那张《万里长城颂》,成为美中教育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成为莫利斯博士留给我的珍贵纪念。

那年初夏,受肯州大教育学院新任院长Dr. Arlinda Eaton委托,我与同事Dr. TC Chan一起,代表美方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筹办中美教育论坛,再次感受来自中美两国和其他地区的教育界同行合作交流的热烈场景。

我很幸运,经历了美中两国文化教育密切交往的年代,遇上了以国际合作为己任的各级领导。遗憾的是后来美中关系走低,新冠疫情蔓延,至本文写作的2021年秋,美中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已完全中断。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作为世界十佳孔院之一,也于2020年悄然关闭。

然而,参与美中两国教育交流的众多人士,为两国教育的发展、为国际教育合作所做的努力,将在世界教育交流史上留下珍贵的一页。我相信,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回暖之日,就是两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是肯尼索州立大学中学教育系教授。Binyao Zheng, Secondary and Middle Grades Education, 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