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进入手机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图片

美國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 第41屆年會暨研討會圓滿完成

美國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
41屆年會暨研討會圓滿完成


 
    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於八月四日至六日,在亞特蘭大圓滿完成第四十一屆年會。今年大會主題是「創新的21世紀:生技醫療,循環經濟與科技教學國際研討會」。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促使各國將健保與如何節省醫療資源視為首要之務,生技醫療研究對疾病預防及精準醫學更是重要的一環。同時二十一世紀的創新帶來的便利帶動人口的增加,卻也同時帶來資源浪費,全球暖化,及污染增加等問題。世界各國致力於以循環經濟取代傳統經濟模式 (製造,消費,拋棄)來節約能源,如何運用有限資源並同時刺激經濟發展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最後,人口的增長刺激了教育發展,大專院校也都在嘗試創新科技教學,例如開闢網上教學與科技相連的教學法,不僅增加學生的世界觀,更是為未來成為世界公民做準備。本次會議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國際學者在上述三個領域做交流並且能延伸各項研究,並讓協會會員和僑界人士分享專業知識與個人經驗。
    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第四十一屆年會以八月四日星期五的歡迎晚宴揭開序幕。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由中華民國於美國東南區的產經業界與學界菁英所組成,四十一年來,致力於聯繫美台學人,促進兩地學術交流,並從事國民外交,服務廣大僑界成員。晚宴初始,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的黃喜玲會長首先代表協會,歡迎與感謝駐亞特蘭大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劉經巖處長、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的游慧光組長,以及大會所有講員及分別來自喬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北卡州、南卡州、德州與佛羅里達州各會員的參與支持。劉經巖處長作為晚宴主要嘉賓更隨後致辭,肯定中華學人協會舉辦學術研討會來回饋社會與支持政府的努力與成就,最後祝大會成功圓滿。晚宴後,在住宿旅館有協會會員林遵瀛醫師的免費針灸服務,各州會員更齊聚一堂,進一步交流,為次日的大會做出最好的準備。
生技醫療尖端研究
 
    年會的正式會議在八月五日星期六早上由會長喬治亞關奈特學院黃喜玲博士致歡迎辭並介紹本次大會主題、專題演講的學者專家與青年學者,以及感謝政府與各社團的贊助。接著駐亞特蘭大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劉經巖處長致辭說,台灣需要提高科技發展與促進經濟成長,學人協會是學者匯聚之處,而且今年年會的主題正能提供平台做非常有意義的台美交流,希望與會者專家都能貢獻所長幫助經文處與台灣。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游慧光組長亦蒞臨並致辭說明科技部配合政府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以創新驅動台灣下一世代產業成長動能,包括亞洲•矽谷、生技醫藥、智慧機械、國防航太、綠色能源、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科技部於今年也啟動「博士創新之星計畫」以及「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希望藉由有系統的人才選送、培育、回流,讓優秀人才生生不息,為我國科研發展與產業創新,持續注入新的動能。隨後會長黃喜玲博士介紹本次大會的主題和專題演講者。
    會議由生技醫療組的演講正式開始。首先GeneCure生物科技總裁董耀宗博士講「生物科技經驗談」。董博士以親身經歷報告了創辦生物科技公司的經驗和收穫。董博士先前任教於匹茲堡大學,在十八年前毅然放棄教職,創辦了Gene Cure生物科技公司,用基因轉移技術發展防治病毒感染疾病。董博士生動地解釋了生物科技公司如何從動物實驗一步步發展到三期臨床試驗,才能得到聯邦食物藥品管理署(FDA)的核准上市。藉由董博士精彩演講,大會聽眾受益良多。董博士的公司目前正從事臨床試驗,藉疫苗防治愛滋病病毒帶原者發病。
接著愛默蕾大學趙熙鐵博士(Dr.HeeCheol Cho)發表「基因轉移再造心臟節律自動器」,報告了他對治療心律不整的尖端科學研究。目前治療心律不整的方法主要是靠安裝機器節律器。這種治療每隔若干年就要開刀換節律器電池。趙博士的研究是藉基因轉換的技術,將少部分的心臟肌肉細胞演變成節律發動細胞。趙博士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衛生署的強烈興趣,現正將動物研究成果做臨床試驗。大會聽眾都對趙博士的研究深感興趣,祝福他臨床試驗成功,以造福人類。
 
最後愛默蕾大學的管家義博士談「腦-機界面的運用於脊髓傷害復建」。管博士說明脊髓傷害常會造成病人癱瘓。雖然腦筋意識清楚,但卻無法指揮脊椎神經和肌肉。管博士介紹最新醫學研究,運用“腦-機介面”(Brain Machine Interface) 來幫助脊髓傷害病人重新恢復行動。管博士深入淺出地介紹這種技術的原理、動物實驗以及最新研究能讓四肢癱瘓的脊髓傷害病人重新用自己的手來進食。管博士精彩幽默的演講深受聽眾好評。


循環經濟科技教學
 
    在循環經濟講座方面,喬治亞關奈特學院的戴傑森(Dr.Jason Delaney)博士首先談及隨著人口增長,資源過度消耗。戴博士以三個學校做研究,來看資源過度消耗的解決方法,結果發現金錢補貼雖然有效但卻是無法持久;其他資訊與鼓勵的方法成效雖然比較小,但是可以更持久也更便宜。第二位講員是來自喬治亞州立西南大學的史菲利(Dr.PhilipSzmedra)教授,談及循環經濟是傳統線性經濟(製造,使用,處置)的替代品,意指盡可能長時間地使用資源,在使用中從中提取最大價值,然後在產品和材料使用後,回收和再生產,直到使用壽命結束。這種方法與線性思維方式(以採取-製造-丟棄的心態)形成鮮明對比。循環經濟倡導者希望與資源消耗浪費脫鉤。循環經濟倡導“可維修和再利用設計”。中國原本在世界上消耗資源最多,浪費最多,但在過去十年中,中國與世界各國研究人員之間加強合作,逐漸擺脫線性思維和行動,走向循環經濟。
    科技教學講座方面有溫斯洛大學的艾瑞克畢伯爾生物博士(Dr. Eric Birgbauer),喬治亞州立西南大學的蓋瑞費雪心理博士(Dr. Gary Fisk),以及喬治亞關奈特學院的尼亞康大眾傳播博士(Dr.Niaz Khan)在此時段發表。畢伯爾博士談到科技教學的重點是要吸引學生注意力,他如何用不同的apps讓學生可以用4D 觀察生物細胞化學反應,以及讓學生在virtual lab做實驗。 費雪博士討論了很多教授缺乏有效的運用 PowerPoint讓學生更投入。他建議教授不應該用過多文字,而是圖文並用,且只提要綱,然後在課堂與學生更進一步討論。康博士也提到用virtual reality 及YouTube 讓學生練習口語表達技巧。例如學生自我攝影演講內容,然後放在YouTube,自我檢視研討會在熱烈的問題與討論之後結束。
 
電影與歷史藝文分享
 
    在藝文講座方面,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洪國鈞教授的演講題目為「王童電影中1949的再現」,以王童導演的電影為例,介紹台灣電影的發展與1949年後的台灣文化史。從1956年台灣於國府遷台後的第一部電影,「黃帝子孫」,1989年的「香蕉天堂」,1995年的「紅柿子」,至2015年的「風中家族」,洪教授娓娓道來1949以後台灣人的失根、尋根、扎根的變化過程,以及台灣人對「國與家的關係」之概念變化。比如「黃帝子孫」一片呈現出中國大歷史的史觀,兩三百年來許多移民自唐山過台灣,以強調兩岸的文化聯繫;而1980年代後的電影,如「香蕉天堂」,則逐漸地落實到個人生活與情感的層次,具體生動地關懷1949年後遷台居民的日常悲歡喜樂,貼近人心。洪教授精彩的報告,吸引了與會聽眾廣泛的興趣與熱切的問應。
    接下來的亞特蘭大藝術學院王泰安教授,則談太極陰陽概念在國畫中的運用。他從台灣的歷史開始引入,首先介紹了國畫中所展示的太極的黑白及其黑白的各種濃淡關係,接着介紹了國畫中的反透視圖概念,最後介紹了國畫中的陰陽怎麼由普通的平面圖變成3D圖的視覺效果,告知聽眾太極的黑白如何映射整個地球的立體認知,並指導聽眾做了親手操作,學會製作簡單的2D圖片並實踐如何拍攝成3D立體效果,大家都覺得趣味盎然。
 
科研新秀承先啟後
 
    學人協會為要培養新血,讓年輕學者們發表他們優異的研究。今年的青年學者講座由林育茹博士來擔任主持人。我們共錄取了4位講者並頒獎獎學金,其中3位來自喬治亞大學 (University of Georgia),目前都在攻讀博士學位,分別是:公共行政系的林俞君,美術教育系的李知音,及教育科技與設計系的曾聖翔。另外,目前在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蕭孟昌博士,也參與了此次的講座。這四位講者分別就各自的專長,以生動活潑又淺顯易懂的方式,將個人的研究成果分享出來。無論是蕭孟昌博士所提到的遺傳疾病的檢測。或是李知音同學以社區服務搭配線上科技,並且融入藝術文化教育當中,來降低網路霸凌。亦或是林俞君同學所提到的公務人員的服從態度對於組織及工作的投入,以及曾聖翔同學所分享的線上免費文書軟體(Google Doc)來幫助學生註記英文閱讀文本,進而促進英文閱讀能力。與會觀眾及四位講者在問答時都表現了高度的互動。在場的學者紛紛表示受益良多。
    接下來有輔導座談會,首先駐休士頓經文處科技組游慧光組長向青年學者介紹政府新推出的「博士創新之星計畫(the Leadership Entrepreneur Aspire Pioneer Program, 簡稱LEAP Program)」以及「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the Leaders in the Future Trend Program,簡稱LIFT Program)」。駐亞特蘭大經文處經濟組戴素琳組長也介紹了Contact Taiwan的網頁,幫助青年學者媒合台灣的工作機會。另外四位學者專家(許渝生博士、陳美蘭博士、梁越昇博士、洪延康博士)熱情分享他們的職場經驗給青年學者,其中喬治亞理工大學的梁越昇教授鼓勵青年學者在二、三十歲時應該先定下人生的長期計畫,就是在退休時希望在什麼樣的位置、榮譽、成就下退休。然後從這樣的目標反向分解,在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三方面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思考這個問題時,還不只是職場的規劃,當然還要考慮健康及家庭因素。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陳美蘭教授則表示在學術界求職,履歷的編寫是絕對的重要,其中要表現出自己的研究能力、出版品,能拿的獎項盡量多拿,不管錢數多寡。不妨閱讀 “The Professor Is In”,可以幫助教職的爭取。座談會討論內容豐富,在座者均表受益良多。
健康講座 新知共享
 
    八月六日星期日的醫學專題講座則開放給社區,這也是多年來協會與亞城居民共同交流的管道之一。星期四上午的健康講座,同時開放給華人社區僑界聽眾參加。本次講座邀請到了三位極優秀的講員。首先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校區的陳幼輝博士,一開始舉證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由於不注意高血壓隱形殺手的危險而死於併發症腦中風,接著用他三十多年研究的經驗,替大家講解了高血壓形成的原因和廣泛影響及藥物治療的原則。劉捷醫師講解了糖尿病的病因和治療原則,並特別提醒大家當膽固醇高時,更要註意保持血糖指標的嚴格控制,才能避免糖尿病的諸多嚴重後果。最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陳美蘭博士教會了大家許多實用的居家簡易但有效的運動,包括靠墻的拉筋正脊椎運動,並邀請何智達夫婦現場示範相互擲球和接球,鍛煉手指並用協調,使得現場反應熱烈。演講會歷程兩小時,最後圓滿結束。
大會晚宴賓主盡歡
 
    第四十一屆年會的大會晚宴是在八月五日週六在"煲煲好餐廳"舉行。晚宴司儀蕭毅堅博士與李崢嶸先生主持,首先介紹貴賓,包括有駐亞特蘭大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段台銓副處長,經濟組戴素琳組長,僑教中心傅僅玲主任,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游慧光組長,僑務諮詢委員何智達醫師,陳獻士僑務諮詢委員,陸復泰僑務顧問,王德僑務委員,王祥瑞僑務委員,美東南玉山科技協會,亞特蘭大華人獅子會,美東南區北一女校友會,中華總會,台美醫師公會等。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邊吃邊玩遊戲,不少得獎的會員,笑容滿面。晚宴中黃喜玲會長再次感謝年會的政府單位與個人贊助者,並頒感謝狀給經費支援單位,也特別感謝今年所有工作幹部的幫助,使得各項活動能順利完成。最後會長黃喜玲博士將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印信交給喬治亞州立西南大學吳珠菊博士,吳博士並致辭謝謝大家,希望大家繼續支持下屆的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典禮簡單隆重, 意義深遠,將近一百人參加的大會晚宴至此也圓滿結束。
    在八月六日星期日中午離別之際,大家一致感謝黃會長喜玲及幹部的策劃與執行,使得大家不但吸收了多元新知,並能在熱忱交誼中滿載而歸。大家也非常期盼,在下一任會長吳珠菊博士與副會長劉孟周建築師領導下的明年四十二屆年會再相聚首。(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新聞組何婉麗博士整理,黃喜玲博士修改報導)

回到顶部